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网 9月30日消息 近日,安徽省六安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六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业集聚发展,以燃料电池为核心的研发生产企业达到10家左右。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制造能力大幅提升,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合计产量达到每年8000台左右,氢能产业产值达到百亿规模。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应用规模达到600辆左右,燃料电池船舶示范应用规模达到10艘左右,加氢站数量达到5座左右;燃料电池固定发电系统在储能、备用电源和冷热电联供等领域的累计装机达到100台(套)左右。以下是详细内容:
六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
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是引领能源产业变革的新一代颠覆性技术,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横跨能源、材料、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创新研发起点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创新驱动的先导性产业。为保持我市在燃料电池领域的先发优势,推动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发展,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和安徽省《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和推广应用若干政策》等文件精神和要求,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20-2025年,展望到2030年。
一、发展形势(一)国际氢能产业发展态势1.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美国、日本、韩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将氢能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制定氢能发展战略,明确产业定位,推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美国将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定位为“维系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的技术之一”,并将技术应用作为实现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2002年,美国能源部发布了《国家氢能路线图》,最早提出氢经济发展蓝图。近年来,美国能源部十分重视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产业链重点技术研发和商业化。2019年,美国燃料电池和氢能协会制定《美国氢经济路线图》,提出氢能是美国低碳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至2050年氢经济发展路径。日本将氢能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战略。2017年,日本发布《氢能基本战略》,提出构建“氢能社会”的宏伟目标。
2019年,制定并发布《氢能利用进度表》,进一步明确至2030年日本应用氢能的关键目标。韩国将“氢能产业”确定为三大创新增长战略投资领域之一,通过发展氢能实现能源多元化和碳减排目标。2019年至今,韩国先后发布《氢经济路线图》《促进氢经济和氢安全管理法》,旨在打造世界最高水平的氢经济国家。欧盟将氢能作为能源安全和能源转型的重要保障。2020年,欧盟委员会发布《欧盟氢能战略》,提出清洁氢能将成为欧盟脱碳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新引擎。德国是欧洲发展氢能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将氢能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作为可持续能源系统和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德国发布《国家氢能战略》,明确了“绿氢”的优先地位以及氢能的主要应用领域。国际氢能委员会对氢能发展作出了积极的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2.5万亿美元产值,在全球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有望达到18%。2.关键核心技术趋于成熟。全球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基本成熟,已经具备商业化推广的基础条件。制氢方面,美国以天然气制氢为主,德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日本氢源分为外部供应和本土生产,外部供应以煤制氢和工业副产气提纯为主,本土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主。储运方面,目前仍以压缩气氢为主,美国和欧盟地区较早探索管道输氢,液氢储运技术在美日欧也占据一定比例。发达国家车载储氢技术以70MPaIV型瓶为主,在主流车型中已实现商业化应用。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在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碳纸及胶粘剂-3-等关键材料,膜电极、空压机及增湿器等核心零部件,以及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等全产业链占据领先地位。按双极板材料分类,燃料电池电堆分为金属板、石墨板两大主流,其中日本(丰田/本田)、韩国(现代)选择的是金属板技术路线,加拿大(巴拉德)的石墨板技术路线也被广泛使用。燃料电池整车方面,日韩和美国在乘用车和重卡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3.应用场景多元化、示范推广规模化。
近年来,全球燃料电池出货量持续增长,2019年全球约有1.1GW的燃料电池出货量,比2018年增长40%,预计2020-2030年将是燃料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的十年。交通是燃料电池应用的主要领域,截至2019年底,全球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24000辆,其中乘用车保有量近18000辆,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欧盟和韩国,商用车的应用主要在中国;日本丰田、韩国现代等企业开发的重型卡车已经陆续推出样车,技术可靠性得到验证。燃料电池叉车保有量超过3万台,主要分布在美国和日本。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船用燃料电池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已实现船用燃料电池动力推进装置示范及应用。随着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成熟、成本大幅降低,其在分布式能源、储能转换、备用电源及传统工业等领域应用将持续拓展。日本是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推广最多的国家,已经超过32万套,主要包括质子交换膜、高温固体氧化物两种技术类型。欧洲大力推广“PowertoGas”(电转气)技术,既能利用氢储能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又通过在冶金、化工等传统行业利用“绿氢”减量替代化石能源,加快工业领域深度脱碳。4.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明显提速。随着应用推广规模扩大,氢-4-能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截至2019年底,全球共有400多座加氢站投入使用,另有超过200座处于规划建设阶段。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加氢站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美等地。欧洲共有177座,其中德国和法国占比最大,分别为87座和26座;亚洲共有178座,其中114座在日本,是全球运营加氢站最多的国家;北美加氢站数量为74座,其中48座位于加州。按照美日欧等已经公开发布的计划,未来加氢站建设速度将进一步加快。目前,全球输氢管道总里程超6000公里,未来输氢管道建设将推动氢能基础设施由点到线再到面,进而构建起完备的氢能供应网络。
(二)国内氢能产业发展态势1.产业发展布局初步形成。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作为颠覆性能源技术,氢能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等都将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列入重点发展方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将燃料电池汽车纳入重点领域,并明确提出阶段性发展目标。地方政府积极制定氢能发展规划与指导意见,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及产业化应用,把氢能产业作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当前已初步形成自主技术研发、氢能制-储-运-加-用等完整产业链,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及环武汉地区等氢能发展先行区,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构筑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
-5-2.核心技术及装备水平快速提高。我国氢能和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及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生产工艺不断进步。制氢方面,煤气化及天然气重整制氢领跑国外先进水平,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及装备处于并跑水平,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和固体氧化物电解槽(SOEC)技术及装备水平处于跟跑阶段。储运方面,我国以20MPa压缩气氢为主,液氢技术在军事领域有少量应用,但技术和装备以进口为主,整体处于跟跑阶段;我国纯氢管道长度约400公里,管道输氢技术处于跟跑阶段,目前正在攻关突破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技术;车载储氢以35MPaIII型瓶为主,70MPaIII型瓶制备技术已经掌握,IV型瓶技术相对落后;固定储罐技术及装备制造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处于并跑阶段。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技术方面,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已取得显著技术进步,但一致性和量产能力仍有待提高,碳纸和胶粘剂主要依赖进口;膜电极、双极板、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等核心部件取得显著进步,具备商业化应用水平,能逐步替代进口;电堆及系统集成技术正快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氢能重大装备方面,氢气压缩机、加氢机国产化替代提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隔膜式氢气压缩机近两年进步较快,出口温度、流量稳定性及膜片寿命等核心参数基本与进口产品持平,液驱压缩机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加氢机自主化率快速提高,目前加氢枪仍以进口为主,其他部件基本实现国产化。
3.终端应用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我国积极探索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运行,依托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国际活动,逐渐探索出一条以商用车为主的燃料电池汽车应用之路。目前,-6-国内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正处于由小批量示范向规模化应用的爬坡期,已经涌现了两个千辆级示范城市,百辆级示范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商业化应用规模初具雏形。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7000辆,主要集中在商用车领域,以中型货车和大中型客车为主,但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正向开发能力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随着推广应用不断深入,氢能应用开始向重卡、特种车、叉车、船舶、无人机等其他交通领域以及备用电源、应急电源、储能、化工等领域拓展,已经初步具备产业化的技术条件,正探索商业化路径。当前推广应用的市场化机制探索已经成为仅次于技术创新的重要任务。随着产业发展,我国加氢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已建成加氢站将近70座,另有100多座处于在建或规划中。从各地已出台的氢能发展规划看,未来我国加氢站建设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二、现状与机遇(一)发展基础1.技术研发能力较强。我市自2017年开始布局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加快引进行业高端人才,衣宝廉院士在我市创建安徽省内唯一一座燃料电池领域院士工作站。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同济大学建立了完备的项目孵化机制,产、学、研紧密合作。我市龙头企业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明天氢能)在燃料电池关键技术上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最新一代金属双极板电堆研发、制造技术,成功开发功率40kW-70kW级电堆,产品的体积比功率最高达到3.3kW/L,电堆功率密度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电堆产品全部通过国家机动车产品-7-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认证,可广泛应用于乘用车、商用车、轨道交通等领域;自主开发的燃料电池电堆测试平台性能稳定,相关指标与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相近。随着重卡及船舶等应用场景的开发,未来大功率电堆的市场空间较大,我市已启动百千瓦级电堆的自主研制工作。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的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落户我市,为探索质子交换膜纯水电解制氢技术和氢能综合利用开拓了空间。
2.生产制造能力突出。我市坚定聚焦燃料电池制造技术自主创新道路。龙头企业在全自动化双极板冲压、焊接、镀膜以及膜电极组件生产、电堆组装、电堆活化&测试、燃料电池系统组装、系统测试等领域拥有多条自主设计的生产线,其中冲压线、焊接线、系统线、电堆线已达到万套级生产能力,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燃料电池全套加工制造能力的企业,国产化率较高。首批两辆搭载我市生产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城市客车累计运营里程已超20000公里,第二批8辆示范运营车辆已于2020年陆续投入使用。3.氢气资源供应充足。我市周边地区氢气供应企业较多,可满足氢气应用需求。此外,我市可再生资源较丰富。6座大型水库及大量的中小型水库的水能资源总蕴藏量为53.4万千瓦,占全省的12.5%,其中已开发利用19.4万千瓦。金寨县是全国首个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县,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在2018年底达159万千瓦,其中光伏达144万千瓦。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为氢能产业提供了稳定的氢源。省内首座加氢站于2018年底在我市建成,储氢最高压力为45Mpa,储氢能力为1000kg,日加注能力达-8-400kg,可满足50-80台示范车辆的加氢需求。4.政府大力扶持氢能产业发展。我市为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领导组。
2019年4月,印发实施了《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支持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意见》(六政〔2019〕19号),是省内首个氢能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围绕实施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创建产业发展平台、加大应用试点示范、做优做强产业链、推进加氢站规划建设、加大资金支持、强化人才保障和创新审批流程等多方面推出支持举措,对落户氢能项目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给予最大限度支持。积极开展氢能产业链招商,推动产业链条补足补强,发展燃料电池产业制造、运营与配套服务的产业集群。加强平台建设,支持金安区氢能及燃料电池研发与产业化重大新兴产业专项获批第三批安徽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组建发展研究院,对氢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前沿、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与部分长三角城市签署长三角氢能产业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
5.合六经济走廊奠定了良好的城际合作基础。合六经济走廊建设是我市与合肥市同城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合六经济走廊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科创资源、较强的产业互补能力以及完备的协商协调机制,为我市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合六经济走廊发展规划(2020-2025年)》将燃料电池产业确定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产业,为我市燃料电池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合六经济走廊建设为我市与合肥市发挥各自优势,联合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六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更多详细内容,敬请关注中国氢燃料汽车网的官方微信公众号 ↓ ↓ ↓